• 乡井

    (接上期)2000 年退休。这一退,退成一个专业“乡井作家”。2011 年出版《南通好人》,写计划生育志愿者,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海安人。2012 年出版《神州雄风》,写海安建筑大军闯天下的故事。2016 年出版《支教:在小凉山的 28 年》,这本书耗去我许多心血。我把家乡当成我的“矿井”。我让我的文学在家乡找到用武之地。事在人为,文学的作用有可能放大。 《海安老师》出版之后,部分改变了支教教师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的尴尬,在海安和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两地反响热烈。我寄了 20 本给江苏省民委,建议省民委推荐海安县参评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。省民委邀请我和县里的一位领导同去南京,具体阐述关于“摘桃子”的构想,并让再寄 20 本《海安老师》给国家民委。长篇报告文学《海安老师》成为海安县人民政府获国务院表彰的敲门砖。采写《神州雄风》,东北、华北、西北,还有华南,跑了许多地方,采访建筑精英和一线农民工,正能量很多,负能量不少,“向心力”似乎不足。换言之,靠什么凝聚人心?我向县委书记建言,设立“海安建工节”。此前海安有个“建工日”,已经连续 19 年,每年正月初十开大会表彰先进。书记和分管县长先后在我的建言信上批示,政府行文,设立海安“建工节”,为全国首创。新娘子进了房,媒人甩过墙。每年的建工节都很热闹,没我一点事,我还是很开心。生活在乡井,很珍惜话语权。参加过许多讨论家乡建设的座谈会。有“旧城改造”,有各类“馆”和“中心”的建设方案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树老根多,人老话多。话多不灵,楔多不紧。